查看原文
其他

德国“中国战略”有一些西方人的臭毛病,我们该怼则怼该笑则笑

胡锡进 胡锡进观察 2023-08-09

点击


上方蓝字


关注我们


德国政府13日发布了首个“中国战略”,似乎把去风险和降依赖设立为审视同中国关系的新视角。然而,“避免对中国的依赖”肯定不会成为德国从政府到社会各界坚决的统一行动,这份64页报告的措辞依然追求了平衡,强调“不与中国脱钩”,同时用一种“但是”的语气讲述德国应该怎样维护自己的“安全利益”。

▲德国联邦政府13日公布首个“中国战略”。德国总理朔尔茨当天称,新战略的公布是为应对“更加自信”的中国。

德国对华口气的调整与欧盟口气的调整很相似,这份文件将中国定义成“合作伙伴、竞争者和制度性对手”,几乎与欧盟的一样。德国的这种变化有很大原因是美国将中国视为战略对手而推动的。另外客观说,乌克兰战争爆发后俄欧能源关系断裂,德国因失去俄罗斯天然气受到的冲击最大,增加了德国经济对中国“依存度过高”的担忧。

还有一个原因恐怕是,美国恶化同中国的关系,很多国家觉得这可以利用,它们可以在中国面前长长自己的行市了。德国大概有同样心理,认为可以在这个时候说涉华议题时把自己的嘴管得松一些,增加一些中国的心理压力,这对它们与中国博弈多获取点利益有益无害。这其实是一种“小人心理”。

大体情况就是这样。老胡认为,我们对德国的这个动向无疑会重视,但完全没必要紧张,而且甚至可以“不用特别重视”。当前国际形势有点混乱,全球化被四处打了楔子,德国想降低经济对中国的依赖要说也在情理之中。德国甚至抱怨,中国近年来对欧洲的依赖减少了,德国对中国的依赖反而增加了。他们说这种话,显然是将中国对欧贸易占全部对外贸易的比例与欧洲对华贸易占其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进行对比得出的说法。

▲中国已经连续7年是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

重要的是,德国政府做出了规划,但对它的执行大部分要由企业来承担。中国这个市场不是随便可以找一块其他市场代替的,比如德国汽车,基本都是中高档,减少对中国的依赖只能是割自己的肉,在中国减少的销售根本不可能到别的地方做补偿。所以态度比较温和的朔尔茨总理主张,怎么减少依赖应该由企业自己决定。对华战略的出台也是经过了反复争论,最后是个妥协版本。文件提出,为保护德国的敏感技术,将对某些技术产品实施对华出口管制。然而德国不是美国,中国在这个问题上与德国博弈的资本和手段只会更多。

对于德国冲中国闹情绪,我们不能像对待美国那样经常在具体事情上对抗,“做工作”要下更大力气,应采取更多以柔克刚的思维和策略。我们要更坚决地继续扩大中德合作领域和共同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德国的情绪因素,更注重中德合作的实质内容。

中国经济的盘子是德国的好几倍,比整个欧盟都大,我们有充分的资本,影响、把握中德合作的实际大方向。德国不是害怕中国拿德国对华经济依赖搞它吗,我们就与德国坚持在商言商,就合作谈合作,它的顾虑会慢慢淡化,与中国合作的热情早晚会重新抬头。

▲德国企业在中国的一家工厂。

德国人还有一些西方人放不下的臭架子,喜欢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指手画脚,这是西方对华政治的“标配”,还有在台湾问题上,他们喜欢刷点存在感。对这些我们该斗争就斗争,不用顾忌德国的反应,同时也无需将相关斗争扩大化。西方人就喜欢那样装孙子,其实他们知道自己几斤几两,知道在一些事情上他们的嚷嚷根本不值钱,中国不可能听他们的。

西方的对华态度被美国一定程度上牵了牛鼻子,这已是定局;但是德国等在对华问题上有边界,他们不会跟着美国走太远,这也是很笃定的。中国完全可以放轻松些,一来一去地、慢慢过招找感觉就好了。


热文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